病请描述: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不正确的站姿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女性形成了 X 形腿。X 形腿在医学上叫做膝外翻,俗称八字步。有 X 形腿的人在两脚并立时,两侧的膝关节先碰在一起,而两足跟则靠不拢,大腿小腿间都有缝隙,走路时会出现两膝互碰的步态。X 形腿是常见的下肢畸形,其发病率非常高。在某些地区,有 X 形腿的女性甚至高达20%。X 形腿不仅影响女性的形体美,还会引发跛脚、膝关节炎等病症,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 因此,女性应尽早矫正 X 形腿。其实,很多人的 X 形腿并不是因为腿部骨头弯曲了,而是由于膝关节外侧的韧带过紧,膝关节内侧的韧带过于松弛,膝关节内外侧拉力的不平衡导致腿骨向外侧翻折,以致双膝关节的结构变形,大腿的股骨与小腿的胫骨和腓骨形成了向内的钝角,使双腿呈现出向内弯曲的状态。女性要矫正 X 形腿,主要得通过拉抻膝关节囊外侧的韧带,增强膝关节囊内侧韧带的拉力,从而将大小腿骨的关节头拉至正常的位置,使两膝关节的间距逐渐减小。那么,女性如何拉抻外韧带,并提高内韧带的拉力呢?对于 X 形腿症状较轻的患者来说,可通过下面的两种方法来矫正: 一、塑腿操 1、患者双手扶住椅背,双脚分开略宽于肩,身体重心下移,呈半蹲站立,保持此姿势 30 秒。 2、患者直身,将左腿向后伸展并弯曲,用左手握住左脚脚尖,保持此姿势 30 秒。换右腿做此动作。两腿可交替做此动作,各做 5~10 次。 3、患者双手扶住椅背,两脚并拢,脚尖着地,后脚跟向上抬起,使腿部及背部绷直,保持此姿势 30 秒。 4、患者向前迈出一大步,呈弓步,保持此姿势 30 秒。换右腿做此动作。两腿可交替做此动作,各做 5~10 次。 5、患者仰卧在床上,双脚略分开,膝盖弓起,同时抬高腰部和臀部,使大腿和小腿呈 90 度角,每次保持此姿势10 秒,可反复做 5~10 次,以后可逐渐延长上述动作持续的时间。 二、矫正动作 1、患者坐在地上,两腿伸直,双手尽量前伸,抓住脚趾,使上半身与腿部保持平行,坚持 10~15 秒,以后可逐渐延长上述动作持续的时间。 2、患者坐在地上,两手抓住右脚的脚跟,把右脚慢慢地抬高(柔软度不好的人,可先用手抓在脚踝或小腿的部位),同时让下巴尽量抬高,挺胸吸气,再慢慢地吐气,并将右腿尽量拉近身体,坚持 10 秒钟后还原。换左腿做上述动作。两腿各做上述动作 5~10 次。 3、患者正坐,两膝弯屈,使两脚掌相对,两手扶膝并轻轻下压膝盖。做此运动时两脚掌不要分开,膝盖压到不能再压时,再坚持 10 秒,此动作可反复做 5~10 次。 4、患者正坐,两腿并拢并抬起,用布带捆住脚踝,两脚再用力向左右挣动。 在矫正 X 形腿的过程中要经常按摩腿部内侧的肌肉,增加肌肉的张力,以帮助矫正 X 形腿。以上介绍的非手术矫正 X 形腿的方法需长期坚持。除了采用以上介绍的矫正运动外,有 X 形腿的患者在日常走路时两脚要一前一后地踩在同一条直线上,即走“猫步”。还要尽量把鞋底内侧垫厚。 X 形腿比较严重的女性,则要通过手术进行矫正。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103
病请描述:髌股关节由髌骨和股骨滑车组成,其解剖结构相对简单,但其病理机制却非常复杂。临床上髌股关节疾病,也是膝关节运动创伤的常见疾病,表现为膝前疼痛、髌骨轨迹异常和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其发病呈多样化,从青少年的髌骨不稳到中者年的髌股关节炎,从慢性的髌骨软化症、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到严重的髌骨力学异常、髌骨半位和脱位等。 随着对髌股关节研究的深入,髌股关节疾病的病因可以归结为髌股关节骨结构的异常和髌骨内外侧软组织的不平衡。骨结构包括整个下肢的力线、膝关节局部髌骨、股骨、胫骨的结构异常;而软组织结构包括膝关节周围的股内、外侧肌,内、外侧支持带,髂胫束等,内侧髌股韧带及髌骨髂胫束韧带是研究的焦点。髌股关节的病理因素呈多样化,对髌股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的认识是了解髌股关节疾病的基础,对病理改变进行个体化的识别、正确的评估和针对性的治疗,才是治疗髌股关节疾病成功的关键。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102
病请描述:被软骨覆盖的关节,也被像袋子的关节囊组织包围着。关节囊的内侧积满了关节液,关节液是关节囊内侧的滑膜分泌出来的,由于关节液的润滑和滋养作用,关节才可以灵活地屈伸。 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首先是免疫细胞(攻击体外异物的细胞)聚集在滑膜的表面;然后,免疫细胞刺激滑膜,产生引起炎症的物质;之后,炎症引起滑膜表面粗糙以致糜烂,从外表就能看出关节整体出现肿痛。 而体内的骨骼也出现変化。正常情况下,陈旧的骨骼被新骨骼所代替,但在类风湿关节炎加重的时候,破坏陈就骨骼作用的“破骨细胞“作用更加活跃,连没有必要替换的骨骼也一起破坏。而且受到破坏的不只是骨骼本身,就连覆盖骨骼的软骨也受到破坏,逐渐变薄。同时关节内部的滑膜细胞繁殖,滑膜逐渐增厚,软骨和关节之间的缝隙几乎消失,关节变形僵硬,活动受限。 以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对症治疗为中心,用消炎药抑制炎症、止痛药抑制疼痛;而新的治疗方法是,如果早期诊断是类风湿关节炎,则尽早使用封闭免疫细胞和滑模刺激的药物,可以在骨破环之前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390
病请描述: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多见30~50岁的女性,为什么? 类风湿关节炎 (RA) 是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 国内RA发病率为0.32%~0.38%, 远远低于欧美人群。对女性而言, 妊娠、体内激素水平、月经初潮年龄、哺乳等因素均对其RA发病风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世界各国,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人是0.5%-1.0%(平均0.8%),仅仅在日本有60万~70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那么究竟哪一类人群更容易患类风湿关节炎呢?一般来说类风湿关节炎给大家的感觉应该多见“女性”、“高龄者”人群。从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来说,女性确实多于男性,是男性的3-4倍,但是从20%的患病率考虑,却不能说男性就不容易患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好发年龄是30~50岁,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类风湿关节炎是高龄者易患的疾病。因为30~50岁的人承担的工作、家务、育儿、看护老人等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很重,生活压力也很大,所以常常无暇顾及自身健康的可题。类风湿关节炎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所以千万不要有“我年轻、我没病、我任性”的错误理解,这样反而会贻误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此外,RA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存在异常, 表现为雌激素、睾酮、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脱氢表雄酮生成减少。由此可见, 女性生理状况对RA发病及病情进展有重要影响。月经初潮年龄与RA发病具有相关性, 初潮年龄越大, 发病危险性越大。此外, 哺乳也可能是诱发RA的危险因素。女性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过程伴随着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 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最终发生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人群中一部分与从年轻时期就持续患病有一定关系,而随着年龄的増加,症状逐渐加重。根据国内某一地域的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的女性约1.6%、男性约0.6%的人会患类风湿关节炎,与欧美等国相比稍低,但是随着高龄化的趋势,可以预测末来老年人中患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人数会持续增加。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280
病请描述: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以寰枢关节为中心,以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退行性改变等病变所产生以头痛、眩晕、恶心为主症的特发性病症。 寰枢关节半脱位虽经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懈研究,但众多学者对其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方面仍无统一确切的认识。一般认为,较大的暴力科造成寰椎横韧带损伤或齿状突骨折或同时发生,从而导致寰枢关节结构受损,失去正常对位,若不能及时救治,会导致脊髓和延髓的压迫。然而,临床上常出现由于病理因素造成寰枢骨性结构对合超出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脱位,而且少伴有神经症状体征, 其中损伤后导致的寰枢关节脱位与半脱位均为临床医师重视和着力解决的临床难题。寰枢关节是高位脊髓及生命中枢所在处,严重的寰枢关节半脱位可导致高位截瘫、呼吸肌麻痹甚至危及生命。 发病及诱因 目前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制认识较为统一,可根据其临床特性将发病机理及诱因总结为外伤性、自发性、先天性、病理性、退行性、代谢性、诱发 性等类型。 1 外伤性 外伤可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尤其是韧带未发育完全的儿童,这也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外伤致病者高达79.4%,其原因多样,如暴力打击头部及颈部、体育运动时头部用力或头面部着地受伤等,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的损伤而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 2 自发性 儿童常见,无外伤病史,多由家长发现患儿四肢肌力下降、张力升高等表现,多为继发性感 染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颈部炎症,类风 湿性关节炎偶见于成人。 3 先天性 常见于先天的发育异常,如齿状突发育异常、颅底压迹、枕寰融合、C1~C2 棘突连接等。 4 病理性 神经纤维疾病引起的病理改变可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或由于感染引起,咽喉壁后方静脉 丛与齿突周围静脉丛建立交通支,上呼吸道感染后局部组织充血,可使寰枢椎脱钙,韧带松弛,出现斜颈僵硬等寰枢椎半脱位现象。 5. 退行性 多见于成人,患者常有长期头部姿势不良工作史或生活史,造成寰枢关节退变而引起本病。 6 代谢性疾病 某些代谢病引起的严重骨质疏松、骨软化,均可继发引起颅底骨组织软化造成颅底压迹,影响椎体稳定而诱发本病。 7诱发性 在寰枢关节有自发性、先天性及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头颈部受到轻微外力作用诱发或加重寰枢关节的不稳定。 临床症状 寰枢关节活动范围大,周围分布有颈脊髓、脊神经、交感神经、椎动脉等结构,寰枢关节解剖位移若对其周围组织产生影响时便可能引起复杂多样的症 状。 1 旋转绞锁固定症 表现为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又称知更鸟头位。 2 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 脑组织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获得血液供应,当寰枢椎半脱位时,椎动脉一方 面受到牵拉、挤压和扭曲,另一方面椎动脉周围的交 感神经受刺激而反射引起椎动脉痉挛,致使椎动脉血流减缓。如迷路缺血则出现眩晕耳鸣等症状;大脑缺血导致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恶心呕吐、视物 不清症状。 3 C2 脊神经受刺激症状 由于寰枢椎之间没有椎间孔,C2 脊神经从寰枢后弓与枢椎弓板之间穿出,当寰枢椎半脱位时,此神经极易受到挤压而发生炎症、 水肿和变性,而该神经的感觉支广泛分布至颈枕部、 颅顶、耳后等处皮肤,因此可引起头痛、颈项强痛、肌肉痉挛、压痛等症状。 4颈髓受压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严重时齿突后移可压迫后方的脊髓,影响上运动神经元传导通路, 导致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有学者认为其它如牙齿发热、长期低热、流涎、口味异常、颞颌疼痛、 下腰痛等症状,亦与寰枢椎的解剖位移有一定关系。 鉴别诊断 临床上,落枕、颈椎病、颈部外伤、美尼尔氏征、血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病多有相似之处。因此,难以通过症状直接诊断本病。 临床体征 1 旋转绞锁固定症 典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可出现颈部僵直、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又称知更鸟头位。 2 触诊 C1 或C2 横突一侧隆起或压痛,对侧凹陷, 无压痛,枢椎棘突偏歪。 3 颈椎活动检查 旋颈试验,若左右旋转、侧屈及屈伸颈椎等可诱发或加重眩晕、头痛或眼花、恶心等症状,为该试验阳性体征;仰卧位颈椎旋转角度不对称等。 影像学检查 1 X 线检查 颈椎开口正位片 颈椎张口正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为寰齿侧块间隙及枢椎棘突偏歪情况。当寰齿间隙差值大于3mm 时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非诊断本病的惟一依据。寰枢侧块不对称不能单独作为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指征。当有明确颈部外伤史且寰枢侧块间隙差值超过2.0mm,再结合临床综合评估,方可明确诊断。 颈椎左右旋转各15°开口位片 颈椎标准开口位片不能排除因投射方向不正导致的寰齿间隙不对称改变。某些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颈椎标准张口位X 线片上寰枢关节位置几乎无变化,在为其加拍左右旋转15°张口位X 线片则发现寰枢关节位置基本恢复正常。 颈椎侧屈15°开口位片 临床上有不典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普通检查难以发现异常,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行颈椎左右侧屈张口位X 线片见齿突侧块间距不等,并依据该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寰枢关节不稳,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提示本方法对寰枢关节侧方不稳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颈椎侧位片 颈椎侧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为寰齿前间隙的大小,即侧位片上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的距离。正常成人ADI 应<3mm,当成人 ADI>4mm 时可诊断寰枢椎不稳,而>3mm 时应高度怀疑环枢椎不稳,但影像征象必须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2 CT 平扫 1978 年Fielding 首先将CT 应用于上颈椎不稳的诊断,因其可提供清晰影像而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发生质的变化。寰枢关节半脱位包括寰齿关节脱位、寰枢外侧关节脱位,X 线对于寰齿关节半脱位可通过侧位片的寰齿间距来诊断,而对于寰枢外侧脱位则显示不理想,因此CT 检查可克服上述缺陷。而螺旋CT 的出现为寰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提供了极大便利,近年来利用CT 三维重建(CT 3D) 成像的方法来确定诊断已有报道,尤其是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ing,MPR)和 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 Display,SSD)这两种方法己成为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金标准。多层螺旋CT 扫描速度快,大大减少了扫描过程中由于患者呼吸及疼痛等原因引起的移动伪影,更直观、形象、真实地反映物体表面形态、内部结构,避免因需要得到清晰图像而搬动姿势。CT 扫描图像经处理后,显示脱位征象多且直观、清楚,临床医师容易理解,明显提高了肯定脱位的诊断率,减少或无可疑诊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其对病变的大小、形态、部位及椎管狭窄程度的精确显示,为临床术式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了依据。随着多层螺旋CT 机的普及及广泛应用,CT 已逐渐成为评估寰枢关节区域损伤的首选。 综上所述,寰枢关节半脱位这一疾病确实存在,临床表现主要有颈枕部疼痛、颈椎旋转活动受限,并可伴有与颈椎症状相关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失眠、心慌、 耳聋、耳鸣、视物不清、胸闷、出汗等症状。由于本病症状复杂多样,临床上若对本病认识不清,极易造成误诊。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890
病请描述:我们的肠道里居住着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被称为肠道菌群。虽然这些微生物微小,但它们对我们的健康却有着巨大的影响。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多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直困扰着许多中老年人群,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RA以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可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2年的致残率可高达5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RA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肠道菌群与风湿性疾病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作者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描述该领域的研究框架,提供一个基于数据的、客观的介绍。 作者基于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收集了2004年至2023年间的459篇相关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对其进行了年度产出、合作、热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 主要结论: 1.该领域的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3年是一个增长爆发点。中国和美国是贡献最多的国家,哈佛大学是产出最多的机构。Frontiers in Immunology是发表最多且增长最快的期刊,eLife是被引用最多的期刊。Scher, Jose U.和Taneja, Veena是最高产和最高被引的作者。 2.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分布在肠道菌群参与风湿性疾病的证据、机制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通过关键词和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肠道菌群与风湿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为该领域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了机制研究和应用探索两个分支,它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近年来,“代谢物”、“代谢组学”、“酸”、“B细胞”、“平衡”、“调节性T细胞”、“益生菌补充”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说明肠道菌群参与风湿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和应用探索是近年来的热点。 老王说 在对人类和动物的研究报道中有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和类风湿关节炎相互影响。然而,蕴藏其中的复杂机制并没有探明。以肠-关节轴为靶向的治疗方案也许是又一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辅助性治疗方案,该领域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了解其中复杂的机制,以寻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新策略。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954
病请描述:不正则痛,不正则病 “肌肉--骨骼平衡系统失衡”引发的肌力失衡是疼痛发生的根源。比如,脊柱和四肢的活动是由其周围许多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共同协作完成的,这些软组织结构层次十分复杂,肌力平衡是关键。 姿态异常, 如膝过伸和膝内翻与颈痛, 翼状肩与下背痛和左臀痛, 脊柱侧弯与左膝疼痛和左小腿疼痛, 骨盆倾斜与右小腿痛, 左踝背屈与左膝痛和左右小腿疼都存在显著的关系。异常姿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 会造成身体关节变形, 诱发关节炎、发育不良、内脏发育功能性障碍等问题。同时, 如果左右两侧肌肉的力量不平衡程度达到10%, 则潜伏着极高的受伤可能性。 不如,不正确的坐姿、站姿保持时间较长, 加上现代人普遍缺乏运动锻炼, 所以较易发生一系列身体问题, 其中颈肩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时间低头可引起圆肩、驼背、颈部前伸等不良姿势, 造成颈肩疼痛、麻木甚至肢体障碍。 现代社会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中,这种平衡很容易遭到破坏,比如,久坐、久立、不科学的过度行走或姿势不当,以及长期从事需要,某种单一姿势的“专业性工作”等。 需要某一组肌肉加强收缩,相应肌肉加强收缩,产生的拉力必然反复“扯动”肌肉的起止点处,即肌腱或韧带与骨膜的附着点,如果医师很有经验,就容易根据患者症状找到发病的痛点,该处是牵拉应力集中区,局部形成的巨大的牵拉力,长期反复“扯动”就易发生损伤或劳损。局部组织渗出肿胀,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发生疼痛并出现压痛点。 王明杰博士表示,如不及时调整不正确的劳动姿势和工作频率,或治疗不当、不彻底,导致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甚至组织老化、变性、坏死等。这些病理因素可直接刺激或牵拉感觉神经末梢,使其释放多胺类或单胺类致痛因子;这些炎症及代谢产物的积存,使附着处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引起疼痛。损伤引起软组织附着处的疼痛,必然累及与其关联的肌群,反过来又加重肌肉痉挛。形成痛和和肌痉挛恶性循环。 经久不愈则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变化,造成肌肉本身的功能障碍,失去应有的稳定和保护骨关节的功能,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疼痛。肌肉保护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以后,终将引起病理性的骨关节损伤和畸形,如人体长期的前屈姿势,由于重力线的前移,背侧拮抗肌相应紧张,既可导致背部肌群的劳损,也可使颈椎和腰椎的弯曲变直,从而产生临床症状。可见,任何协调动作的失调,均易造成这些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621
病请描述:类风湿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均属于关节炎,因此很多患者会把两者混淆在一起。在门诊,我们常常听见患者说自己得了风湿病,或是得了关节炎,其实“风湿病”和“关节炎”都只是一个统称,包含着很多风湿性免疫疾病。 那么究竟如何区别类风湿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呢?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对关节破坏力极大,往往控制不佳时便会致残,影响工作生活,大部分患者常常累及双手的小关节,后期也会累积到全身各个关节,被破坏的关节被“滑膜”包围,这层滑膜不断增厚,它就是破坏关节面、最终导致畸形的不好的东西,白细胞在人体内正常情况下起保护作用,而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白细胞会攻击滑膜组织,从而形成炎症并 导致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最终让关节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至今还不清楚,但血液中的类风湿因子抗体或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相关蛋白时,免疫系统就会受影响。但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一定代表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还需结合其他表现及放射学检查才可以诊断。 骨性关节炎比类风湿关节炎较多见,全身症状较轻。类风湿关节炎通常影响小关节,而骨性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特别是负重、受累关节,如双膝等关节。 骨性关节炎其实是由于年龄增长引起的关节退化的过程,所以也被称为“退变性关节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关节内起到缓冲作用的关节软骨损伤,当人体内的软骨被磨损后,关节内骨与骨之间的保护垫就受到了影响,骨骼便会直接相互摩擦从而引起剧烈疼痛。 类风湿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区别要点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是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即软组织炎症,骨性关节炎是关节间软骨的病变。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还有其他不同,例如二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症状、诊断标准及处理方法。王明杰博士建议,当自己不能辨识患有哪种疾病,还需要到专科就诊,明确诊断。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263
病请描述: 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可导致肢体残疾的病种中,位居第一的是脑血管病,第二的便是关节疾病。而在关节疾病大类中,类风湿关节炎是导致女性患者肢体残疾的首位病因。类风湿关节炎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为1∶3。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也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常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极易致残,常常伴有发热、疲乏无力、 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目前,该病发病原因尚未研究清楚。 文献资料表明,该病和女性雌孕激素失衡相关,人流或生产后容易诱发此病,再比如寒冷、潮湿、慢性病毒(牙齿周围、肠道等慢性病毒)感染、大气污染、吸烟、遗传等因素也与发病相关。 目前,临床上治疗类风关的药物分为三大类: “治标药”(消炎止痛药) “治本药”(改善病情,延缓关节结构的破坏) “激素”(糖皮质激素) 据统计,经过规范、系统的治疗,约10%的类风关患者可以完全治愈,60%~70%的患者坚持服用 1~3种抗风湿药物可以达到临床缓解,另有20%以上的患者在联用 2~4 种药物也只能达到低疾病活动度。 因多数患者属于后两种情况,在病情达到很低的疾病活动度或疾病缓解时,医生开始逐渐减少联合药物的品种,一般先减激素和消炎止痛药,最后以 1~2 种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维持治疗,对于绝 大多数患者不能停用全部药物。 如果停用全部药物,原来已达到疾病缓解的患者在 6 个月内绝大多数会复发。尤其那些类风湿 因子滴度特别高或抗环胍氨酸肽(CCP)抗体滴度特别高的患者,需要终身至少服用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物”。 医学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 因此,理性的医学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苦”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的发展,总是“最大程度”进行提升,而不可能把某些慢性病完全根治。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184
病请描述: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骶髂关节及中轴关节无菌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展性免疫介导炎性疾病,中医病名为“大偻”。 强直性脊柱炎易造成椎间盘纤维化及其附近韧带钙化和骨性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由于关节融合加上炎症作用会导致明显的疼痛、僵硬及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晚期出现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是造成中青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约为0.32%,多发于15~40岁,男性好发,男女之比为5∶1,有明显家族聚集性。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肠道微生物感染以及吸烟、损伤等环境因素有关。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颈肩腰骶部疼痛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开始往往是下背部、下腰部疼痛,腰背部、颈肩部僵硬,或出现夜间痛醒,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活动后减轻;随着病情加重疼痛及僵硬感逐渐加重,甚至翻身也会感到困难。椎体间隙消失后,脊柱强直性改变脊柱活动受限制,附近肌肉也就开始萎缩,脖子逐渐不能伸直,也不能左右转动,显得僵硬。 2、关节疼痛 约45%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开始出现外周关节炎,有数据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现骶髂关节、髋关节病变占40%~70%,病人出现行走困难,丧失活动能力。 3、全身表现 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此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还伴有虹膜炎、心血管病变、肺纤维化、神经系统和肾脏的损害等临床表现。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