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 > 内容

结节内容

2025版甲状腺消融共识发布...

病请描述:2025版甲状腺消融共识发布!与2018版相比,有哪些重大更新?|费健主任解读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和担忧。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最近发布的《2025版甲状腺消融专家共识》,尤其是它和2018版相比有哪些“变”与“不变”。关心甲状腺健康的朋友都知道,我经常在线上为大家做科普,全网粉丝超过100万,也积累了超过10万次的咨询量。今天我就用最通俗的语言,带你读懂这份新共识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要关注“甲状腺消融”?甲状腺结节、微小癌、甚至甲亢,如今都可以通过“热消融”这种微创技术来处理。它不用开刀、不留疤痕、恢复快,尤其适合爱美、怕手术、年纪偏大或身体条件不适合传统手术的人群。2025版共识是在2018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更新而来的,更贴近现在的医疗实际,也更人性化,同时也引发了甲状腺专业领域内各学科医生们的巨大争议!2025版 vs 2018版:四大关键变化一、适应症更广了,更多人能做微创!良性结节:原来主要是“大结节、有压迫、影响美观”才做,现在连“功能性结节”(比如自主性高功能腺瘤)也可以考虑消融。微小癌:2018版还比较保守,不推荐常规做;2025版则提出,如果患者拒绝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可以在经验丰富的医院由专业医生开展探索性治疗。复发型甲癌:如果手术风险高或碘131治疗效果不好,也可以考虑消融治疗。  总结:2025版更开放、更个体化,给了患者更多选择。二、技术操作更细致,更安全!新共识对不同大小、位置的结节给出了更具体的操作建议,比如:≤1cm 的癌灶:消融时间要延长,首针打在中心,每点不少于1分钟;转移淋巴结:小淋巴结可固定消融,大的要分点处理;甲亢患者:可做甲状腺大部消融,只保留少量腺体,避免复发。功率控制还是老原则:从小往大调,看情况灵活控制。三、疗效评估不止看“变小”,还要看生活质量!2025版强调要多维度评估疗效,包括:结节是否缩小;甲状腺功能是否恢复;症状是否改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随访也更规范:术后1、3、6、12个月都要复查,之后每半年一次。四、并发症处理更全面,尤其是“甲亢危象”!新共识增加了对甲状腺危象的预防和处理方案,虽然发生概率低,但一旦发生要知道怎么应对:术前严格准备;发生危象先用抗甲状腺药,再用碘剂、激素;心跳过快可用β阻滞剂;同时要降温、镇静、补水电解质。另外,如果消融后要做手术,建议等3个月以后,那时粘连大多已吸收,不影响二次手术。(这个建议回应了大多数患者的焦虑:消融后再手术,粘连到底有没有影响?)★ 费医生想对你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每一位患者对“开刀”的恐惧,也亲眼见证微创技术带给人们的希望和便利。2025版共识的发布,意味着甲状腺消融技术更成熟、更可靠了。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甲状腺结节的困扰,别害怕,也别盲目选择。先找专业医生评估,看是否适合消融。现代医学的发展,就是为了让你们有更多“不动刀”的选择。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余年。如果你有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线上平台咨询我。健康路上,我陪你一起走。推荐阅读:《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甲状腺良性疾病、低危甲状腺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5版)》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记得分享给关心健康的朋友哦!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498

总是疲劳、怕冷、体重增加?小...

病请描述:总是疲劳、怕冷、体重增加?小心是甲减在作怪!瑞金医院专家一文说清 正文开始: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刚刚发表在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重磅综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篇全面的综述》。这篇文章整理了全球87项研究,信息量很大,我用大家能听懂的话,帮你把重点捋一捋。一、什么是甲减?为什么女性更要多留意?甲减,全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指的是甲状腺这个“身体发动机”动力不足,没法生产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超过99%的甲减是“原发性”的,也就是甲状腺自己出了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桥本甲状腺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在碘摄入充足的地区,占85%以上。其他原因还包括碘缺乏、甲状腺手术、放疗、某些药物等。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甲减,尤其是在育龄期。如果你经常感觉:疲劳乏力(74%~86%的人都有)体重悄悄往上走(24%~59%)特别怕冷(35%~65%)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45%~48%)便秘、心跳慢、皮肤干燥……⚠️ 尤其要注意的是:甲减可能影响月经、排卵甚至怀孕。2012年就有指南建议,所有备孕困难或有流产史的女性,都应该查一查甲状腺功能(TSH)。二、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甲减?如果你有上述症状,或者正在检查血脂异常、心功能、不孕等问题,医生通常会建议你:√ 首选检查:血清TSH(促甲状腺激素)√ 如果TSH异常,再查游离T4× 不需要常规查T3、甲状腺抗体或做B超(除非有甲状腺肿或结节)尤其提醒: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70岁以上的人反而看起来“没事”,但其实身体已在默默受影响。三、甲减怎么治?吃药也有讲究!一线治疗药物是左甲状腺素(比如优甲乐),它相当于给身体“补动力”。但吃药不是吞下去就行,有几个关键点:一定要空腹吃:早餐前30~60分钟,清水送服。或者晚饭后至少2小时再吃。别和这些同服:钙片、铁剂、某些胃药会影响吸收,需间隔4小时。孕妇要加量:一旦怀孕,剂量通常要增加30%,并且每4周查一次TSH。如果吃药后TSH还是不正常,可能是剂量不足、忘记吃药、或者有胃肠道问题(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推荐常规使用“干甲状腺片”或T3+T4联合用药(手术后患者例外),也不建议用维生素D或硒来“治”甲减。四、什么情况下要考虑减药或停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终身服药。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长期甲状腺功能正常;最初是因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比如疲劳)开始服药;当前TSH偏低。减药要慢,通常每6~8周减25μg,同时密切复查症状和甲功。五、什么时候一定要找专家?如果你属于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咨询内分泌或甲状腺专科医生:准备怀孕或已怀孕;有心脏病、垂体或肾上腺问题;正在服用某些可能引起甲减的药物;有甲状腺癌病史;甲功结果反复波动、看不懂。★ 费医生小结:甲减不是一个“难治”的病,但它是一个需要“细心管理”的病。只要你规范用药、定期复查、注意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这篇JAMA综述写得非常全面,我也从中获益良多。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甲状腺疾病诊治的医生,我始终相信: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最好的药是知识。如果你或身边人有相关症状,别拖,也别自己乱猜,早点检查、早点明确、早点安心。我是费健,我们下次再见!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做有温度、有深度的医学科普。推荐阅读:JAMA原文:Hypothyroidism: A Review. JAMA. 2025. doi:10.1001/jama.2025.13559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疑问,请及时就医。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500

甲状腺结节4类别担心!AI医...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4类别担心!AI医生来帮忙,精准诊断更安心 文章作者:费健 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医学科普,提供专业、可靠的医疗建议。科普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很多人在体检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当超声报告上出现“C-TIRADS 4类”这样的字眼时,很多人会心里一紧:“这是不是癌?”“要不要手术?”“我该怎么办?”别急,今天我带来一个好消息:人工智能(AI)正在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诊断甲状腺结节,尤其是那些“模棱两可”的4类结节。最近一篇发表在《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上的研究,就介绍了一个叫 C-TNet 的智能诊断模型,效果非常亮眼! 什么是C-TIRADS 4类结节?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背景。C-TIRADS是中国制定的甲状腺超声风险分层系统,用来评估结节的恶性风险。其中第4类是一个“中间地带”,恶性风险从2%到90%不等,跨度非常大。这就意味着:有的结节看起来很“凶”,其实是良性的;有的看起来“温和”,却是恶性的。正因如此,这个类型的结节最让医生和患者头疼。 AI如何帮我们诊断?——C-TNet模型来了!这篇研究提出的C-TNet模型,是一个结合了“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混合模型。它不仅能看常规的超声图像(灰度超声),还能分析弹性超声(可以理解为“摸一摸”结节硬不硬)——这两种信息结合起来,就像是给医生配了一双“智能眼睛”。 C-TNet的三大亮点:双信息融合:同时分析结节的形态(灰度超声)和硬度(弹性成像),比单看一种更准确。多种算法对比:研究人员测试了6种机器学习算法,最后发现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效果最好。结果可靠:在内部和外部验证中,C-TNet的诊断能力与资深超声医生相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优。 关键数据一览:AUC值(诊断效能指标)达到0.873,与资深医生(0.868)几乎持平;结合弹性超声后,诊断准确性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外部验证中(新医院的数据),C-TNet表现稳定,说明它的“泛化能力”很强,不容易受设备或医院差异影响。 这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很多4类结节最后是良性的,但为了保险起见,医生可能会建议穿刺。AI辅助后,可更准确判断哪些真正需要穿刺。提升诊断一致性:不同医生之间可能存在判断差异,AI能提供更客观的参考。尤其适合基层医院:资深超声医生资源有限,AI可以辅助年轻医生或基层医院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费医生小贴士:如果你发现报告上有“C-TIRADS 4类”…不要慌!4类不等于癌症;找专业医生进一步解读;必要时可结合弹性超声检查;关注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钙化等特征;定期随访很重要,很多结节多年都不会变化。 推荐理由:这篇研究不仅技术扎实,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从临床需求出发,解决了“诊断灰色地带”的难题。AI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让我们能更早、更准、更稳地做出判断。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对患者的重要性。每一次准确的判断,都可能避免一次不必要的手术,也可能抓住一次早期的治疗机会。这正是医学进步的意义所在。我是费健,如果你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线上平台咨询。健康之路,我们陪你一起走。注:本文内容基于《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2025年9月刊发的研究论文,由费健医生通俗解读,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健康无小事,关心自己,从了解开始 。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412

甲状腺结节≠癌症!瑞金...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癌症!瑞金医院专家揭秘“过度诊断”真相,这几类人尤其要注意 文章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治疗,也一直在线上线下做医学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越来越常见却又容易被误解的话题——甲状腺癌。最近《自然评论·内分泌学》(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发表了一篇重磅综述,指出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在过去40年里大幅上升,但死亡率却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什么?——很多被诊断出来的“癌症”,其实可能并不致命。 为什么甲状腺癌“越查越多”?主要原因其实不是“得病的人变多了”,而是“检查做得太频繁了”。尤其是高频超声技术的普及,让我们能发现小到几毫米的结节,其中很多是发展缓慢、甚至终身无害的“懒癌”(比如微小乳头状癌)。 举个例子:韩国在1999年推出全民免费癌症筛查计划后,虽然甲状腺筛查不在官方项目里,但很多医院“顺手”加做了甲状腺超声。结果十年内,韩国甲状腺癌发病率翻了7倍,但死亡率几乎没变——这说明大量的人是“被过度诊断”了。 关键知识清单:每个人都该知道的5件事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在女性中尤其高发,每20个女性癌症患者中就有1个是甲状腺癌。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就医频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辐射是明确的风险因素儿童时期接受过头颈部放射治疗、或生活在核事故周边区域(如切尔诺贝利、福岛)的人群,风险显著更高。肥胖也可能推高发病率多项研究发现,BMI越高,甲状腺癌风险越高。减肥可降低风险,这给了我们一个可控的预防方向。很多“甲状腺癌”根本不需要马上处理autopsy(尸检)研究发现,约11%的人身上有甲状腺癌但从未被发现——它们没有影响寿命。对于<1cm、低风险的结节,国际指南现在推荐 “主动监测” 而非立即手术。过度治疗反而带来伤害全甲状腺切除后,患者需终身服药,还可能面临声音嘶哑、钙代谢紊乱等手术风险。不是所有结节都值得“一刀切”。★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别盲目做甲状腺超声如果没有症状、没有家族史、没有辐射接触史、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常规体检并不推荐把甲状腺超声作为必查项目。如果发现结节,先别慌90%以上的结节是良性的。即使确诊是癌,很多低风险类型也可以选择主动监测或微创消融。找专业医生评估风险结节大小、形态、钙化情况、淋巴结状态等都是判断标准。不是所有结节都要穿刺,更不是所有癌都要手术切除。我是费健,一名做了30多年的外科医生,也是一名坚持做科普的医者。我希望用专业和真诚,帮助大家远离焦虑,做出更明智的健康选择。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身边关心甲状腺健康的朋友。文章来源: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2025年9月作者介绍: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余年,擅长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推荐理由:基于国际顶级期刊最新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帮你理性看待甲状腺结节与癌症,避免过度诊断与治疗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356

甲状腺结节报告上的&ldqu...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报告上的“基因突变”是啥?医生:这几种最要当心!【科普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我做过的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治疗不计其数。每天在门诊和线上咨询中,都会遇到很多朋友拿着甲状腺B超或穿刺报告焦虑地问我:“费医生,我这个结节严重吗?”“需不需要手术?”“会不会复发?”今天想借一篇刚刚首发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上的专业文章(张佳宁等,《甲状腺癌分子分型驱动精准诊疗的转化与挑战》),跟大家聊一个听起来很“高科技”、但却与每位甲状腺患者息息相关的话题——甲状腺癌的“分子分型”。简单说,就像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甲状腺癌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以前我们主要靠显微镜看细胞形态来分类,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基因检测”和“分子标记”,就像给癌细胞做“基因身份证”,从而更精准地判断它的“脾气”——是温和还是凶猛?会不会复发?该怎么治疗?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的几种“分子性格”:BRAF V600E突变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尤其在成人中。它就像癌细胞里的“加速踏板”,让肿瘤更容易生长、转移,甚至抵抗放射性碘治疗。但它也让我们有了明确的靶点,已有靶向药可用。RAS突变型:这类通常“性格”比较温和,生长缓慢,很多是良性或低风险肿瘤,复发转移几率很小。处理上可以更保守,避免过度治疗。基因融合型(如RET/NTRK融合):这在小孩子和年轻人中更常见。虽然它可能让肿瘤长得更大、更容易转移,但好消息是,现在也有对应的“精准导弹”(靶向药)可以对付它。高危组合型(如BRAF+TERT或RAS+TP53):这是最需要警惕的“坏组合”。当两个或多个坏突变同时出现,肿瘤会变得极具侵袭性,容易复发和转移。及时发现这种类型,有助于我们采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除了基因,还有代谢和免疫分型:科学家们还发现,通过分析肿瘤的代谢物或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也能对甲状腺癌进行分型,预测复发风险。比如有些肿瘤虽然基因突变不凶,但代谢活跃或者免疫细胞“助纣为虐”,也可能提示预后不佳。 这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诊断更精准:对于穿刺结果“不明确”的结节,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大幅提高诊断准确率,让至少60%的人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更个体化:是选择常规手术,还是术后需要靶向药或免疫治疗?分子分型给了我们重要的参考依据,实现“因人施治”。预后更清晰:它能更准确地告诉我们复发的风险有多大,需要怎样密切随访。当然,目前的分子分型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检测费用较高、肿瘤异质性导致结果不准等,但它无疑是未来精准医疗的大方向。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一把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一把“智能的、有导航的刀”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分子分型,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这副“精准的导航地图”。希望大家能科学看待甲状腺问题,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忽视风险。定期体检,理性看待报告,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才是对自己健康最好的负责。文章来源:本文观点参考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网络首发文章《甲状腺癌分子分型驱动精准诊疗的转化与挑战》(张佳宁等,2025年9月)。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治疗,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项。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愿做您身边值得信赖的医生朋友。推荐理由:用最易懂的语言,解读最前沿的医疗进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您!如果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258

心跳快、体重飘、情绪糟?教你...

病请描述:心跳快、体重飘、情绪糟?教你看懂甲状腺的“工作报告”【文章出处】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科普号“检验医学荟”的《解读身体的“发动机”仪表盘:甲功三项全科普》,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多年的临床与科普经验撰写而成。【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疾病的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权威奖项。费主任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在线咨询量超10万次,以专业、亲切的风格帮助大众理解疾病、科学就医。【推荐理由】甲状腺健康看似陌生,实则与每个人的情绪、体重、精力甚至心跳息息相关。尤其女性更是甲状腺疾病的高发人群。如果你经常感到“莫名心慌”“总是乏力”“情绪起伏大”,也许不是“累了”,而是甲状腺在发出信号。这篇文章带你轻松看懂“甲功三项”报告,学会倾听身体的“发动机”声音。身体里的“隐形发动机”——你的甲状腺,还好吗?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吃的不多,体重却悄悄往上爬?或者总觉得自己心跳快、手抖、爱出汗,别人穿外套你只想穿短袖?又或是整天乏力、记性变差,甚至被人说“你怎么最近变懒了”?别急着怪自己——也许,是你身体里那台看不见的“发动机”——甲状腺,在悄悄发出警报。我是费健医生,30多年来一直在瑞金医院普外科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我发现,很多人直到体检报告上出现“异常”两个字,才第一次听说“甲状腺功能”这个词。其实,它一直都在默默调控着我们的身体,就像汽车里的发动机,一旦失调,全身都会“亮红灯”。今天,我就借用一篇优质的科普文(出处见上),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带大家轻松看懂最常用、也最重要的甲状腺筛查——“甲功三项”。一、甲状腺:脖子里的“蝴蝶结”,身体的总调度它长得像一只小蝴蝶,贴在喉咙下方,重量不到30克,却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负责:调节新陈代谢:帮你燃烧能量、维持体温;控制心跳节奏:太快太慢都可能和它有关;影响大脑情绪:焦虑、抑郁、失眠可能源于它;掌管体重波动:无缘无故胖或瘦,别忘了查它;关系胎儿智力:孕期妈妈一定要重视甲状腺健康。你看,从心跳到情绪,从体温到体重,都离不开这只“小蝴蝶”的调度。二、甲功三项:读懂身体的“发动机仪表盘”所谓“甲功三项”,其实就是抽血检查三个关键指标:TSH(促甲状腺激素):它是大脑垂体发出的“指令”,命令甲状腺要不要工作。TSH升高代表甲状腺“偷懒”了,降低则代表它“加班过头”。FT4(游离甲状腺素):甲状腺分泌的“库存激素”,量大但活性不强,是后备力量。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真正干活的“活性激素”,由FT4转化而来,直接影响全身细胞动力。它们三者的关系,就像:总公司(大脑)发指令(TSH)→ 工厂(甲状腺)生产原料(FT4)→ 转化成品(FT3)→ 全身细胞获得能量三、什么时候该去做个甲功检查?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我都建议你去医院抽个血查一查:经常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多还瘦(甲亢信号);总是乏力怕冷、体重上涨、记忆下降、情绪低落(甲减信号);体检发现甲状腺肿大或结节;正在备孕或怀孕;家族中有人得过甲状腺疾病;患有其他免疫病(如糖尿病、红斑狼疮)。四、检查前注意这3件事,结果更准确!建议早晨空腹抽血,避免食物影响结果;如果正在服用甲状腺药物(如优甲乐),提前告诉医生;抽血前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剧烈运动。五、听懂身体的声音,从一次检查开始很多人害怕去医院,怕查出问题。但我想说:健康不是逃避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甲功三项只是一个简单的抽血检查,却能帮你提前发现很多潜在问题。尤其是女性朋友们,甲状腺疾病格外“偏爱”你们。不管是情绪波动、体重变化还是长期疲劳,都不要习惯性忍耐——也许一次检查,就能帮你找到答案。我是费健医生,愿做你健康路上的同行者。如果你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正规平台咨询。记住:最好的治疗是早发现,最好的药物是懂自己。注: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378

甲状腺结节确诊不再难!新方法...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确诊不再难!新方法让准确率超90%,桥本患者必看 作者介绍: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提供专业、靠谱的健康知识。科普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很多人体检都会遇到的问题——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同时患有桥本甲状腺炎的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经常担心结节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发表在《肿瘤学杂志》上的研究,特别有启发。这篇由高萍、王萍萍等医生团队完成的文章,探讨了 “BRAF(VE1)免疫组化+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 这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联合检测的准确率高达90.7%,远远高于单一检测方式!这对我们临床诊断帮助非常大。 我们先来简单理解几个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误伤”甲状腺,导致发炎、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内的小团块,90%以上是良性,但仍有一小部分可能是恶性。细针穿刺(FNAC):目前最常用的结节良恶性筛查方法,像抽血一样取一点细胞出来看。BRAF(VE1)检测:这是一种免疫组化检测,用来判断是否存在 BRAF V600E 基因突变——这个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高度相关。 为什么桥本甲状腺炎会让诊断变得更复杂?很多桥本患者在做穿刺时,会因为炎症背景干扰,出现“看不清楚”“结果不确定”的情况。比如:炎症细胞和癌细胞在显微镜下有时很像,容易误判;穿刺取得的细胞数量不足,无法明确诊断;超声图像也因为炎症的影响,结节特征变得不典型。这也导致了不少患者被迫接受不必要的手术,或者反而漏掉了该处理的癌变结节。 联合检测的优势到底在哪?这篇文章研究了226例桥本合并结节的患者,结果发现:单做FNAC,准确率约为81.4%;单做BRAF(VE1),准确率约为77.4%;但两者联合,准确率跃升至90.7%!也就是说,“细胞形态+基因突变”双保险,大大提高了诊断的信心。尤其对于那些FNAC结果落在“意义不明确”类型的患者(Bethesda Ⅲ类),加做BRAF检测能有效减少不确定性,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总结一下:这篇研究告诉我们几个重要知识点:BRAF(VE1)免疫组化是一种快速、经济、可靠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结节诊断应更谨慎,推荐联合检测;联合策略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与准确率,尤其有助于判断那些“模棱两可”的结节;该方法只需一次穿刺,多用一点穿刺残留液体即可完成,非常方便。 费医生的建议:如果你是一名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同时发现了结节,别慌!建议:定期复查超声,关注结节变化;若医生建议做穿刺,可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加做 BRAF(VE1)免疫组化;尤其当穿刺结果不明确时,联合检测能提供更多参考。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武器”去应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我也希望通过科普,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前沿又实用的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如果有疑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文献出处:高萍, 王萍萍, 张立平等. BRAF(VE1)免疫组化联合细针穿刺细胞学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分析[J]. 肿瘤学杂志,2025, 31(7): 621–626.推荐理由:该研究设计严谨、数据详实,紧密结合临床痛点,为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的患者提供了更优的诊断策略,值得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希望每个人都能科学应对健康问题,安心、放心地生活。我们下期再见!费健医生2025年于上海瑞金医院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241

你的甲状腺结节会变坏吗?瑞金...

病请描述:你的甲状腺结节会变坏吗?瑞金医院专家揭秘基因检测如何改写命运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整理自美国甲状腺协会(ATA)百周年纪念综述《甲状腺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40年的历程》(James A. Fagin等,Thyroid 2023),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科普解读。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长期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的精准诊疗和科普教育。今天我想用最通俗的语言,带大家回顾甲状腺癌基因研究如何用40年时间,从“一无所知”走向“精准打击”。一、曾经的黑箱:我们连肿瘤是不是“一伙的”都不知道你知道吗?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连“甲状腺肿瘤是不是由一个坏细胞克隆出来的”都还没搞清。当时普遍认为多结节甲状腺肿是良性增生,风险低。后来借鉴白血病研究的技术才发现:甲状腺腺瘤和癌基本都是“单克隆”的,甚至良性结节中也藏有克隆性病变——这为后来“基因驱动”理论埋下伏笔。二、基因猎手登场:三大驱动因子浮出水面90年代起,科学家用“NIH-3T3细胞转化实验”这类“基因钓鱼”技术,陆续揪出甲状腺癌的三大关键驱动基因:RET重排:最早在乳头状癌(PTC)中发现,像一把被错误接线的钥匙,一直启动细胞生长信号。RAS突变:像卡住的油门踏板,温和但持续推动肿瘤生长。BRAF V600E:2003年发现,是PTC中最常见的突变,相当于“信号通路上的飙车党”,侵袭性强。小总结:BRAF突变 ≈ 激进型,易淋巴结转移,对放射性碘不太敏感;RAS突变 ≈ 温和型,常包裹生长,易血行转移,对放射性碘更敏感;RET融合 ≈ 辐射相关癌的“标志性伤痕”。三、技术大爆炸:从“手工作业”到全景基因图谱过去测一个基因要耗时数月,而二代测序(NGS)让我们能一次性扫描数百个基因!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公布了PTC的完整基因谱,发现:绝大多数PTC是二倍体,突变很少,主要由BRAF、RAS、RET/NTRK驱动;不同突变对应不同病理亚型(如BRAF型多为经典乳头状,RAS型多为滤泡型);还挖出EIF1AX、CHEK2等新型罕见突变。四、晚期癌的基因密码:为什么有些肿瘤会“黑化”?低分化(PDTC)和未分化癌(ATC)虽然少见,却最致命。近年研究发现,它们往往在BRAF/RAS突变基础上,叠加了:TERT启动子突变(激活端粒酶,实现“永生”);TP53突变(失去刹车,疯狂增殖);PI3K通路异常(加速代谢和生长)。好比一辆车同时踩油门、拆刹车、换发动机——最终失控。五、基因知识如何用在临床上?诊断升级:过去细胞学不确定的结节,约70%白挨一刀。如今通过穿刺样本做基因检测,可精准判断良恶性,避免不必要手术。治疗精准化:BRAF突变晚期癌 → 达拉非尼+曲美替尼靶向药;RET融合癌 → 塞尔帕替尼/普拉替尼;NTRK融合癌 → 拉罗替尼等“广谱抗癌药”。“同病异治”时代已经到来!六、未来展望:我们还在破解什么?尽管成果斐然,但仍有很多谜团:为什么同一突变在不同人身上结局差异巨大?肿瘤微环境如何“助攻”癌基因?如何用血液检测动态监控耐药突变?——这些问题正是下一代研究的方向。费主任的推荐理由这篇综述系统梳理了40年来甲状腺癌基因研究的里程碑,而我作为临床医生,亲眼见证这些发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病床,改变无数患者的命运。如果你或家人有甲状腺结节,不必过度焦虑——现代医学已能通过基因视角“预见风险、精准干预”。希望这篇科普能让你感受到:医学的进步,正让癌症逐渐变成一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本文作者:费健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编辑助理:甲状腺科普团)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179

甲状腺微小癌“潜...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潜伏”淋巴结?2025国际新指南:别慌,多数不用切!文章出处:本文内容参考自《ATA2025分化型甲状腺癌管理指南》解读文章。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提供专业、易懂的甲状腺疾病科普。推荐理由:本文将帮你理解国际最新指南对“甲状腺微小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理性态度,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治疗,让你在面对疾病时更从容、更明智。甲状腺微小癌有淋巴结转移,要不要手术?2025国际指南这样说!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每天都会遇到不少朋友拿着超声报告忐忑地问我:“费医生,我这个结节是不是癌?”“如果是癌,要不要马上开刀?”“万一已经悄悄转移到淋巴结了怎么办?”更多的是准备消融的病人:“听说有一种叫‘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超声看不到,费医生,我该怎么办?”尤其是最近,随着“主动监测”被写进202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成为微小癌的管理选项之一,大家的问题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术前检查没发现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却提示有“隐匿性转移”,该怎么办?一、什么是“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简单来说,就是术前超声等检查“没看到”异常淋巴结,认为属于cN0期(临床无转移),但手术切除后,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微小的转移灶。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很多朋友一听“转移”两个字就紧张,觉得是不是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别急,2025版ATA指南给了我们一颗“定心丸”。二、2025ATA指南的核心态度:理性看待,不因“可能转移”就盲目手术新指南非常明确地指出:  承认存在,但强调低风险即便术后发现隐匿性微转移,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也不显著增加复发风险。换句话说,这些“潜伏”的微转移,很多时候只是“纸老虎”,战斗力很弱。  主动监测仍是合理选项指南强调,不能因为“可能存在隐匿转移”就否定“主动监测”的价值。对于严格筛选的低风险患者,主动监测依然是国际推荐的管理方式之一。三、哪些人适合“主动监测”?(指南严格筛选标准)不是所有微小癌都适合观察。指南划出了清晰的“安全边界”,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即使术后有可能发现隐匿转移,也适合优先考虑主动监测或微创消融:肿瘤直径 ≤ 1 cm(cT1a期);术前超声未见可疑淋巴结(cN0期);无甲状腺外侵犯迹象(比如没有侵犯气管、喉返神经);无远处转移(如肺、骨转移);肿瘤位置安全,不紧贴气管、食管后方等关键部位。四、万一监测期间或术后发现转移,怎么办?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指南也给出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情况一:主动监测期间或微创消融后随访,超声新发现可疑淋巴结→ 建议进行穿刺活检确认。→ 一旦证实为转移,指南建议转为手术治疗(参见Recommendation 14)。→ 这说明病情出现了“进展”,需要干预了。情况二:已做手术(如腺叶切除),术后病理才发现隐匿转移→ 别慌,这不代表一定需要二次手术或放疗!→ 是否需要补充全切或碘131治疗,取决于:- 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大小、有无包膜外侵犯;- 是否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如高危病理亚型、血管侵犯等);- 根据最新的风险分层系统进行个体化评估。五、指南不推荐做什么?  不推荐常规做分子标志物检测来“预测”隐匿转移虽然BRAF等基因突变与肿瘤侵袭性有关,但目前证据还不足以支持靠它们来决定初始治疗方案。简单说,别花冤枉钱、别增加不必要的焦虑。(悄悄预告一下,费医生团队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突破,时机成熟时我会告知大家。)六、费医生总结:动态管理,才是关键!2025ATA指南传递的核心精神是:告别“一刀切”思维,走向“个体化、动态化”管理。术前:根据超声和临床特征冷静评估,符合条件者可安心选择主动监测。监测中:定期复查超声是关键“哨兵”,一旦发现进展(如淋巴结增大≥3mm),再启动手术也完全来得及。术后:若发现隐匿转移,不必恐慌,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风险再分层,决定后续步骤。作为医生,我特别理解大家面对“癌”字时的不安。但医学的进步,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评估风险,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身心创伤。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放下不必要的焦虑,学会与医生配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明智决策。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身边需要的朋友。有疑问也可以在我的科普平台留言,我会尽力为大家解答。我是费健,一名致力于让甲状腺疾病诊疗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外科医生。我们下期再见!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诊疗方案请务必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209

不想开刀?早期甲状腺癌两种消...

病请描述:不想开刀?早期甲状腺癌两种消融疗法大PK,结果出乎意料!专家解读来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是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外科医生。平时除了做手术,也经常做微创消融治疗,还喜欢在线上和大家聊聊健康知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甲状腺癌治疗的最新研究,特别适合那些关心甲状腺健康、又不想轻易开刀的朋友们。你有没有听说过身边有人查出“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尤其是女性朋友,甲状腺问题真的不少见。最近,我看到一篇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上的研究,来自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超声团队,他们比较了两种热消融技术——射频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WA)——在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很有意思,两种方法在肿瘤控制、生存率、并发症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别!作为一名既做外科手术又做微创消融的医生,我经常被患者问:“费主任,射频和微波到底哪个好?我该选哪个?”今天我就结合这篇研究,用最通俗的话给大家讲清楚。★ 先说说这项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出处:《European Radiology》是国际知名的影像学权威期刊,这篇论文于2025年9月发表。研究规模:共纳入1111例早期甲状腺癌患者,其中896人接受射频消融,215人接受微波消融。研究方法:为了公平比较,研究人员用了“倾向评分匹配”,让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等条件上基本一致,最后每组各215人进入分析。随访时间:平均跟踪了41.7个月,差不多3年半,时间够长,结果也更有说服力。★ 关键发现:RFA和MWA真的“打平手”!下面我用几个要点来总结一下研究结果,方便大家理解:❶ 疾病进展率差不多:RFA组是3.3%,MWA组是3.7%,没有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两种方法在防止肿瘤复发或转移方面效果相当。❷ 三年生存率都很高:两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都超过96%!这说明无论是射频还是微波,对早期甲状腺癌的控制都非常有效。❸ 肿瘤消退效果接近:最终肿瘤体积消退率,RFA是99.3%,MWA是98.3%;完全消失率也在87%以上,轻微差异不具临床意义。❹ 并发症都很少见:两组都只有0.7%的人出现短暂声音嘶哑,而且都在3个月内恢复。这说明两种技术都很安全。★ 费主任的解读与建议:作为临床医生,我认为这项研究非常有价值。它告诉我们:对于不愿意手术或适合主动监测的早期甲状腺癌患者,RFA和MWA都是可靠的选择。 技术的选择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结合医生的操作经验、医院的设备条件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你或者家人正面临治疗选择,下面这几点建议可能对你有帮助: 不要纠结于“哪种技术更好”,而是要找有经验的医生和中心。 微创消融适合肿瘤较小、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患者(T1N0M0期)。 治疗后一定要定期复查,配合医生做好长期随访。★ 为什么我推荐大家了解这个研究?因为甲状腺癌越来越常见,尤其是中青年女性。很多人体检发现结节就紧张得睡不着觉。其实,早期甲状腺癌并不可怕,治疗方式也越来越人性化。微创消融不仅能避免手术疤痕、保护甲状腺功能,还能快速回归正常生活。这项研究给了我们更多信心——无论选射频还是微波,效果都值得信赖。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了解科学的医疗知识,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照顾。 如果你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也会持续分享更多实用的科普内容。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做一名“既懂手术又会科普”的外科医生。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学术研究,仅供科普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如有疾病问题,请及时就医咨询。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分享给更多关心健康的朋友。我们下期再见! 

费健 2025-10-22阅读量129